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296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52.
New sources of data such as ‘big data’ and computational analytics have stimulated innovative pedestrian oriented research. Current studies, however, are still limited and subjective with regard to the use of Google Street View and other online sources for environment audits or pedestrian counts because of the manu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compilation, especially for large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future research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conduct large scale data collection more consistently and objectively on pedestrian counts and possibly for environment audits and stimulate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big data’ and recent computational advanc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We explore and report information needed to automatically download and assemble Google Street View images, as well as other image parameters for a wide range of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and explore extracting pedestrian count data based on these images using machine vis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The reliability tests results based on pedestrian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over 200 street segments in Buffalo, NY, Washington, D.C., and Boston, MA respectively suggested that the image detection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are capable of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pedestrian with a reasonable level of accuracy. Th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 improvement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3.
利用变异系数法、改进的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市2002—2013年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 2002—2013年12年间武汉市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发展状况均呈不断增长态势,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0.083 7发展到2013年的0.865 9,房地产发展综合指数由0.306 4上升到0.682 8;2研究期内,武汉市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逐年递增,共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与初步协调5个阶段,到2013年底也仅处于初步协调阶段。因此,需要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合理确定城市定位以及城市的主导产业,引导房地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4.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55.
56.
57.
We discuss one of the possible origins of large-scale magnetic fields based on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toroidal electric current flowing in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disc around a Kerr black hole (BH) 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l relativity. It turns out that four types of configuration of the magnetic connection (MC) are generated, i.e. MC of the BH with the remote astrophysical load (MCHL), MC of the BH with the disc (MCHD), MC of the plunging region with the disc (MCPD) and MC of the inner and outer disc regions (MCDD). It turns out that the Blandford–Znajek process can be regarded as one type of MC, i.e. MCHL.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scenario for fitting the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BH binaries based on MCDD associated with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  相似文献   
58.
黏弹性阻尼器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控制装置,它可以通过黏弹性材料的剪切滞回耗能起到提高结构阻尼和减小结构地震或风振响应的作用。自主研发了损失系数不小于0.5的黏弹性材料,并基于此材料研发了新型国产黏弹性阻尼器。通过对黏弹性阻尼器足尺试件进行不同应变幅值、加载频率工况下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以及低周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新型黏弹性阻尼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黏弹性阻尼器的损失系数在多数工况下处于0.3~0.4之间;其基本力学性能与加载频率相关性较小,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软化特征,但在各应变幅值下均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新型黏弹性阻尼器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在150%的应变下能保持稳定的基本力学性能,应变350%时仍未破坏;新型黏弹性阻尼器的疲劳性能较好,经低周疲劳加载后各项基本力学指标变化率均不超过25%。  相似文献   
59.
龚文惠  赵旭东  邱金伟  李逸  杨晗 《岩土力学》2019,40(6):2099-2107
饱和软土的自重固结涉及许多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而现有分析方法一般基于线性假设,将固结控制方程简化,在沉降变形较大的情况下并不合理。基于Gibson大变形固结方程,推导在单面排水和双面排水条件下的边界条件,综合考虑饱和软土的自重特性与非线性压缩、渗透关系,采用稳定性较好的Crank-Nicolson型差分格式离散并求解非线性控制方程,并从孔隙比、沉降、孔隙水流速3个方面将数值解与CS2固结数值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土层不同初始厚度和初始孔隙比对自重固结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厚度与初始孔隙比较大土层最终沉降也较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所得出的数值解精度较高,实现了高度非线性固结方程的快速求解,其成果更能广泛运用于实际工程的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60.
基于一维固结方程和对流-弥散方程,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染泥堆场处置中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其中,自重固结方程由解析解直接求解,污染物迁移方程由显示差分法求解。在自重固结方面,新方法可考虑线性的压缩关系和渗透关系;在污染物迁移方面,新方法能够考虑对流、扩散、机械弥散、线性和非线性吸附以及孔隙率相依的有效扩散系数。新方法与CST1数值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所提出的解,分析了固结效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和污染物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在淤泥中迁移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固结效应、压缩性、渗透性和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固结效应能显著地加速污染物的流出;土体的压缩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土体的渗透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流出速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